声明

本文是学习GB-T 15919-2010 海洋学术语 海洋生物学.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生物学领域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管理及相关生产活动。

2 一般术语

2.1

水生生物学 hydrobiology

研究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水体及人工水体中生物的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2

海洋生物学 marine biology

研究海洋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以及海洋环境条件对海洋生物生长、

发育、繁殖、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动等的影响,从而控制和利用海洋生物的学科。

2.3

生物海洋学 biological oceanography

研究海洋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及其与海洋理化环境(流、浪、潮、温、盐、深、底质、光照等)和

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4

海洋生态学 marine ecology

研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理化、生物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学科。

2.5

海洋生态动力学 marine eco-dynamics,marine eco-kinetics

研究海洋生物、海洋环境的自然变动和平衡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机

制与途径的科学。

2.6

生态系统生态学 ecosystem ecology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及其稳态调节机制,以及自然界生物生产力和如何

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等问题的学科。

2.7

潮间带生态学 intertidal ecology

研究海岸带高低潮线间自然环境,特别是潮汐变化和干湿交替条件与生物群落及个体活动相互关

系的生态学。

2.8

深海生态学 deep-sea ecology

研究在大陆架(水深大约200 m)
以外深层水域及海底生活的生物在高压、无光、低温和缺氧条件下

的栖息活动、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学。

2.9

生态系统 ecosystem

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具有相对稳定功能并能自我调控的生态单元。

GB/T 15919—2010

2.10

受控实验生态系 controlled experimental ecosystem

受人为控制的实验生态系统。

2.11

围隔生态系 mesocosm,enclosure ecosystem

在水体中围出一定体积,内含实验现场的水、沉积物和各种生物群落的受控实验单元。

2.12

微宇宙 microcosm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设计的具有生态系统水平的生态学实验研究单元。

2.13

非生物环境 abiotic environment

由物理、化学因子和其他非生命物质所组成的环境。

2.14

生物环境 biotic environment

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环境成分。

2.15

非生物因子 abiotic factor

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因子和其他非生命物质。

2.16

生物因子 biotic factor

环境中由生物的活动和生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和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组分。

2.17

生境 habitat

生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所必需的生存条件及其他生态因素。

2.18

群落生境 biotope

生物圈的最小地理学单位,具有一定的动、植物区系特征并便于划界的生物栖息地。

2.19

density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

2.20

丰度 abundance

多度

一个类群在群落中个体数目的多少或丰富程度。

2.21

种群 population

在一定空间中生活、彼此相互影响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2.22

亚种 subpopulation

种群内的一个亚单位,与种群其余部分的个体交换很有限。

2.23

地理亚种 geographic subspecies

栖息于一定地理区域中的,具有与邻近亚种相区别的稳定形态特征的一个亚种群。

GB/T 15919—2010

2.24

种群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一个种群在单位空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水体)的个体数量。

2.25

环境承载量 carrying capacity

在特定环境中可获得资源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

2.26

种群动态 population dynamics

种群数量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过程。

2.27

同龄群 cohort

同生群

股群

种群统计学中,同一时间段中出生的一群动物。

2.28

群浮 swarm

大量同种水生无脊椎动物个体为产卵或其他目的漂浮聚集在海面的现象。

2.29

集落 colony

同种生物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空间和特定时间内的集聚群体。

2.30

聚集分布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成群分布 clumped distribution

种群因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或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所产生的集群分布状态。

2.31

random distribution

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相等,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并不影响另一个体的分布

状态。

2.32

均匀分布 uniform distribution

规则分布 regular distribution

种群领域中各个个体之间,由于竞争、对抗所促成的均匀空间分布格局。

2.33

同域分布 sympatry

一个种群在分布区内由于生态位分离而逐渐建立若干亚种群,亚种群间由于逐步建立的生殖隔离

而形成分离的基因库,从而形成新物种的分布。

2.34

异域分布 allopatry

通过大范围地理分割,两个分开的种群各自演化,形成生殖隔离机制和新物种;另有少数个体从原

种群中分离出去,在它处经地理隔离和独立演化而形成新物种的分布。

2.35

邻域分布 parapatry

个体在邻近的或者不重叠的区域内生活。

GB/T 15919—2010

2.36

邻域性物种形成 parapatric speciation

新物种在相邻种群形成。

注:如环形分布种在环的末端相遇,两个地理极端形成两个很好的物种。

2.37

不育分布 sterile distribution

某些生物的分布超过其适于生殖的分布区。

2.38

生殖隔离 reproductive isolation

由于某些机制阻碍了不同种群个体间的相互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繁殖后代。

2.39

系统演化 phylogeny

物种或其他分类阶元的进化历史。

2.40

群落 community

栖息在特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单元或集合体。

2.41

组合 assemblage

对环境条件要求相同而长期栖息在一起的多种动物群结构。

2.42

结群 shoaling

在较长时间里为共同生活需求而结合起来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同种个体群。

2.43

生态过渡带 ecotone

群落交错区

生态交错区

相邻两个群落的交界区域。

2.44

succession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时期及受环境条件的作用,生物之间的关系发生改

变,某些不适应的生物种消亡而由另一些种取而代之的顺序过程。

2.45

演替系列 sere

在特定地区中,生物群落由一个到另一个的整个取代顺序。

注:演替系列在硬相海底的固着生物群落和船底、码头上的污损生物群落表现得特别明显。

2.46

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某一海域或群落中,在数量上占显著优势的种。

2.47

常见种 common species

习见种

某一海域或群落中,出现频率高的种。

GB/T 15919—2010

2.48

稀有种 rare species

某海域或群落中数量稀少且出现频率也很低的种。

2.49

特征种 characteristic species

代表种 representative species

对某一植物或动物群落,具有代表性或指示性的生物种。

2.50

关键种 keystone species

对群落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物种。

2.51

生态位 niche

某种生物在生态系中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及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处的地位。

2.52

自养 autotroph

以无机物质为营养、以二氧化碳为碳源,依靠光能或无机化能合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2.53

光能自养 photoautotroph

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2.54

化能自养 chemoautotroph

靠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合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2.55

异养 heterotroph

依靠从体外摄取有机物为碳源和能源才能生长繁殖的营养方式。

2.56

混合营养 mixotroph

兼营无机营养和有机营养的营养方式。

2.57

生物量 biomass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总重量。

2.58

生产量 production

一定时间内生物产生的有机物的总量。

2.59

初级生产量 primary production

水域中自养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底栖植物、自养细菌等)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生产有机物的量。

2.60

总初级生产量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自养生物固定的有机物总量。

2.61

净初级生产量 net primary production

总初级生产中扣除代谢消耗后被初级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的初级生产量。

GB/T 15919—2010

2.62

次级生产量 secondary production

以植物、细菌等初级生产者和以低一级次级生产者为营养来源的生物所产生的有机物(有机碳)

的量。

2.63

生产力 productivity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2.64

初级生产力 primary productivity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或体积)自养生物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2.65

净初级生产力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除去呼吸作用消耗后的初级生产力。

2.66

次级生产力 secondary productivity

以植物、细菌等初级生产者和以低一级生产者为营养来源的生物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2.67

周转率 turnover rate

P/B 比 production biomass ratio

在特定时间阶段中,新增加的生物量与该时间段平均生物量的比率。

2.68

初级生产者 primary producers

生态系中的自养生物。

2.69

消费者 consumer

靠摄食其他生物或有机碎屑为生的动物。

2.70

分解者 decomposer

将有机质分解为无机形式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腐食性动物。

2.71

初级消费者 primary consumers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2.72

食物链 food chain

在生态系中,各类生物成员间所形成的链状的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

2.73

食物网 food web

根据能量利用关系,不同的食物链彼此相互连结而形成的反映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间的营养

位置和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结构。

2.74

功能食物网 functional food web

在消费者对资源种群动态影响的基础上,对于群落中物种间相互关系的描述。

GB/T 15919—2010

2.75

营养级 trophic level

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

2.76

营养金字塔 trophic pyramid

食物链中处于各营养级的生物其生物量、能量和数量关系形成的金字塔结构。

2.77

下行控制 top-down control

较低营养级生物的群落结构(丰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受较高营养级物种(捕食者)的控制。

2.78

上行控制 bottom-up control

较低营养级生物的密度、生物量等(食物资源)可决定较高营养级的群落结构。

2.79

光合商 photosynthetic quotient

光合作用时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放出氧的摩尔数之比。

2.80

光抑制 photo inhibition

在强光下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的现象。

2.81

总光合作用 gross photosynthesis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总固定量。

2.82

净光合作用 net 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

2.83

化能合成作用 chemosynthesis

借助氧化无机物,如氨、甲烷和硫所获得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2.84

分解作用 decomposition

通过分解者的媒介作用,将无生命的有机质分解为无机成分的过程。

2.85

碳同化作用 carbon assimilation

生物摄取碳化合物构成自身成分的作用。

2.86

同化效率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生物所吸收的量(同化量)与所摄取的总营养量的比。

注:以热量比或重量比表示。

2.87

生长效率 growth efficiency

单位摄食食物所得的生长量或单位同化食物所得的生长量。

2.88

能流 energy flow

从太阳能被生产者转变为化学能开始,经过食草动物、肉食动物和微生物参与的食物链而转化,从

GB/T 15919—2010

某一营养级向更高营养级传递时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损失掉的能量的单向流动。

2.89

生态效率 ecological efficiency

从某特定营养级输出的能量与该营养级得到的能量之比。

2.90

传递效率 transfer efficiency

一个营养级的年生产量与前一个较低营养级的年生产量之比,用于测量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

递的效率。

2.91

转换效率 conversion efficiency

物质或能量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后所留存的比率。

2.9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biogeochemical cycles

生命的维持和延续必需的各种物质,包括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在生态系中不断循环的过程。

注:一般分为三类,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2.93

新生产 new production

基于新生氮的光合作用生产,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新生氮支持的那一部分初级生产。

2.94

再生生产 regenerated production

基于真光层内再循环的氮而进行的光合作用生产,由真光层中再循环的再生氮源支持的那一部分

初级生产。

2.95

f f-ratio

新生产量与总生产量(新生产量+再生生产量)之比。

2.96

沉积性摄食 deposit feeding

海洋动物吞食海底沉积物,消化吸收其中的颗粒有机物和生物有机体的摄食行为。

2.97

滤食性摄食 filter feeding

海洋动物借助过滤器官过滤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颗粒物为食的摄食行为。

2.98

悬浮性摄食 suspension feeding

海洋动物过滤悬浮在周围水层中的无机颗粒物和微藻、细菌及有机碎屑等颗粒有机物为食的摄食

行为。

2.99

碎屑性摄食 detritus feeding

海洋动物以动植物残骸碎片、排泄物和被分解的颗粒有机物为食的摄食行为。

2.100

草食动物 herbivore

专门或主要摄食植物的动物。

GB/T 15919—2010

2.101

肉食动物 carnivore

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

2.102

杂食动物 omnivore

兼食植物和动物的动物。

2.103

食碎屑动物 detritivore

以生物的微小残骸、碎片为食物的动物。

2.104

滤食动物 filter feeder

悬浮食性动物 suspension feeder

以过滤摄食小型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为食的动物。

2.105

食底泥动物 deposit feeder

吞食水底沉积物,摄取其中有机物质的动物。

2.106

食微生物动物 microbivore

以微生物为食物源的动物。

2.107

食浮游生物动物 planktivore

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的动物。

2.108

食底栖生物动物 benthivore

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的动物。

2.109

食鱼动物 piscivore

主要捕食鱼类的动物。

2.110

食腐动物 scavenger

以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为食的动物。

2.111

食粪动物 coprophaga

以动物的排泄物为食物的动物。

2.112

广食性动物 euryphagous animal

能广泛摄取多种食物的动物

2.113

呼吸 respiration

有机体利用氧气通过代谢分解有机化合物释放化学能的过程。

2.114

排泄 excretion

代谢过程中通常以尿素和氨的形式出现的废物向体外排出。

GB/T 15919—2010

2.115

渗出 exudation

浮游植物溶解性代谢物的释放。

2.116

粪粒 fecal pellet

水域中无脊椎动物消化道的排泄物。

2.117

雌雄同体 hermaphrodite

既产生雄性又产生雌性配子的动物。

2.118

孤雌生殖 parthenogenesis

单性生殖

环境条件适宜时有些动物由雌体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繁殖方式。

2.119

fecundity

个体生产后代的能力。

2.120

世代时间 generation time

母世代生殖到子世代生殖的平均时间。

2.121

世代交替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

在生物的生活史中,无性和有性两个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2.122

多态现象 polymorphism

同一个物种内的个体具有明显的形态上区别的现象。

2.123

幼体期 larval stage

水生无脊椎动物或鱼类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变态之前的发育阶段。

2.124

稚期 juvenile stage

水生无脊椎动物或鱼类从幼体期经过变态出现一些成体动物所具有的器官或附肢的发育阶段。

2.125

无节幼虫 nauplius

某些甲壳类浮游生活的早期幼体阶段。

2.126

桡足幼体 copepodite

桡足类继无节幼虫之后的生活史阶段。

注:6期桡足幼体即为成体阶段。

2.127

腺介幼虫 cypris

蔓足类接近附着的幼体阶段。

GB/T 15919—2010

2.128

面盘幼虫 veliger

软体动物浮游生活的幼体阶段。

2.129

担轮幼虫 trochophore

多毛类、软体动物、苔藓动物以及腕足动物等发育过程中的浮游幼体期。

2.130

中实幼虫 parenchymula

实胚

海绵动物幼体,无鞭毛的细胞面积很小,有一腔,腔内充满胶状结缔组织。

2.131

大眼幼体 megalopa

蟹类已具备蟹的雏形的后期幼体。

注:大眼幼体再蜕皮一次,即变成仔蟹。

2.132

蚤状幼虫 zoea

在蟹类和对虾等十足类中由前蚤状幼虫发育而成的幼体。

2.133

糠虾幼体 mysis larva

在游泳十足类和一部分爬行十足类中,由蚤状幼虫发育而成的幼体。

注:该类幼体形状似糠虾。

2.134

长腕幼虫 echinopluteus

海胆类两侧对称的幼体,其外形与蛇尾类幼体颇为相似。

2.135

羽腕幼虫 bipinnaria

海星的幼体,在水中自由游泳一个时期后即沉入水底,逐渐变为五辐射对称的幼小海星。

2.136

樽形幼虫 doliolaria

海百合和海参的一种自由游泳幼体期,呈桶状,有一顶束和4或5条纤毛带。

2.137

砂壳纤毛虫 tintinnid

营浮游生活的纤毛虫原生动物,具有花瓶状的蛋白质外壳。

2.138

竞争 competition

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因争夺食物、栖息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相互作用。

2.139

捕食 predation

一种动物摄食另一种动物的行为。

2.140

捕食者 predator

捕捉其他动物作为食物的食肉动物。

GB/T 15919—2010

2.141

顶级捕食者 top predator

除人类以外,没有自然捕食者的动物。

2.142

共生 symbiosis

两个共同生活的物种之间的紧密关系,包括互利、偏利、偏害、寄生等组织关系。

2.143

互利(共生) mutualism

两种生物互相依赖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另一种体内,彼此受益的现象。

2.144

偏利(共生) commensalism

共栖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只对其中一种有利,而对另一种既无害也无利的现象。

2.145

偏害(共生) ammensalism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只对其中一种有害,而对另一种既无害也无利的现象。

2.146

寄生 parasitism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147

雄性寄生 male parasitism

某些深海鱼类的雄体永久性地附着在雌体上营寄生生活。

2.148

腐生 saprophytism

一种生物依靠他种死亡或腐烂有机体而生活。

2.149

生物发光 bioluminescence

生物具有的发光细胞或器官(包括发光的共生细菌),或具有能分泌发光物质的腺体所产生的发光

现象。

2.150

发光生物 luminous organism

自身具有发光器官、发光细胞(包括发光的共生细菌)或具有能分泌发光物质腺体的生物。

2.151

光细胞 photocyte

具有发光功能的细胞。

2.152

发光器 photophore

具有发光功能的器官。

2.153

生物噪声 biological noise

生物发出的干扰其他生物的声响。

GB/T 15919—2010

2.154

特有现象 endemism

生物分类单元只在某一个区域发生的现象。

2.155

碎屑 detritus

植物或动物残体被分解破碎成的颗粒状有机物质。

2.156

钙化 calcification

钙和碳酸盐离子结合形成钙质骨骼的过程。

2.157

渗透[作用] osmosis

溶剂,如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

2.158

渗透调节 osmoregulation

细胞、器官或生物体根据其环境液体的溶质浓度来调整自身液体溶质浓度的过程。

2.159

盐腺 salt gland

在某些植物茎、叶上的由原表皮细胞分化而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构成的一种向外分泌盐类的

组织。

2.160

反向遮蔽 countershading

海洋动物背腹面的色彩差异,用来对付视觉捕食者的一种保护机制。

2.161

警戒色 warning coloration

生物所具有的使天敌不敢贸然取食或厌恶的警示颜色。

2.162

保护色 protective coloration

动物为隐蔽自身而具有的色型与环境一致的颜色。

2.163

回声定位 echolocation

某些动物具有通过分析它们发出的声波反射而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

2.164

趋光性 phototaxis;phototaxy

适光生物朝向或背离光线来源方向生长或移动的生态特性。

2.165

趋化性 chemotaxis;chemotaxy

某些生物因受某种化学药物的刺激诱导而表现出定向运动的特性。

2.166

变温动物 poikilotherm

外温动物 ectotherm

不能依靠自身代谢产热维持恒定体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GB/T 15919—2010

2.167

恒温动物 homeotherm;homoiotherm

内温动物 endotherm

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体温能维持在较窄变化范围内的动物。

2.168

季节波动 seasonal fluctuation

因环境的季节性改变,影响生物生长繁殖而导致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的波动。

2.169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生物在不同组织层次上所呈现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

系统多样性。

2.170

遗传多样性 genetic diversity

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遗传变异的总和。

2.171

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

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程度,包括群落中含有的种数和个体在不同种间分布的均匀程度。

2.172

α多样性 alpha diversity

生境内多样性 within-habitat diversity

某一具体群落或生境内的物种多样性。

2.173

β多样性 beta diversity

生境间多样性 between-habitat diversity

在一个环境梯度上,从一个生境到另一个生境之间所发生的物种数目的变化,亦即群落间的物种多

样性。

2.174

γ多样性 gamma diversity

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一系列生境中物种的数目,是这些生境的α多样性和生境之间β多样性的综合。

2.175

物种多样性指数 index of species diversity

反映一个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以表征物种多样性的指数。

2.176

相似性 similarity

在数值分类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中生物种群或群落之间形态或组成的相似程度。

2.177

同质性 homogeneity

共同来源的生物类群,具有相同组分、同质或匀质的特性或状态。

2.178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不同来源的生物类群具有的不同成分组成的,不均匀的或多相的性质或状态。

GB/T 15919—2010

2.179

DNA 条形编码 DNA barcoding

根据对一段标准的DNA 序列的分析来鉴定物种的方法。

2.180

生物识别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利用生物生理和行为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

2.181

K-选择种 K-selective species

保守种 conservative species

平衡种 equilibrium species

一种生活史类型,个体较大、生长率低且寿命长、产生后代少但竞争力强,种群大小相对稳定并生活

在环境承载量或接近环境承载量的环境中的种类。

2.182

r-选择种 r-selective species

机会种 opportunistic species

一种生活史类型,个体相对较小、生长率高且寿命短、产生许多后代但竞争力弱,生活在环境承载量

以下,当出现新的适宜生境时即行迁移的种类。

2.183

亲缘种 sibling specie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彼此间差别甚微,且分布于同一地区而不杂交的种群。

2.184

指示种 indicator species

其出现能指示某些环境特征或对环境中某些物质的干扰作用或者环境条件的改变较敏感,能快速

产生反应的物种。

2.185

地方种 endemic species

自然分布仅局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的物种。

2.186

外来种 exotic species

从另一地区移入的物种。

2.187

广布种 cosmopolitan species

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冷水中的生物种类。

2.188

狭分布种 stenotopic species

仅分布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或某种特定的栖息地的生物。

2.189

环热带分布种 circumtropical species

环绕地球热带区而不在温带或寒带区分布的物种。

2.190

两极种 bipolar species

只分布在南大洋和北极水域,不出现在中间纬度区的物种。

GB/T 15919—2010

2.191

暖水种 warm water species

生长、生殖适温高于20℃,自然分布区月平均水温高于15℃的物种。

注:包括亚热带种和热带种,前者适温为20℃~25℃,后者适温高于25℃。

2.192

温水种 temperate water species

适温为4℃~20℃的生物。

注:冷温带种和暖温带种,前者适温范围为4℃~12℃,后者适温范围为12℃~20℃。

2.193

冷水种 cold water species

生长、生殖的适温低于4℃,自然分布区月平均水温不高于10℃的种群。

注:包括寒带种和亚寒带种,前者适温为0℃左右,后者适温为0℃~4℃。

2.194

半咸水种 brackish water species

只分布于低盐度(0.5~17)的河口等半咸水水域的生物种类。

2.195

低盐种 oligohaline species

生活在低盐度(0.5~5)环境中的生物。

2.196

水生生物 hydrobiont

生活在地球水圈中的生物。

2.197

海洋生物 marine organism

海洋中具有生命的有机体。

注:改写GB/T 19834—2005,定义3.1。

2.198

近海生物 neritic organism

生活在低潮线至大陆架外缘(水深200 m) 之间海洋中的生物。

2.199

浅海生物 shallow sea organism

生活在200 m 水深以浅海洋中的生物。

2.200

大洋生物 oceanic organism

生活在大陆架外海洋中的生物。

2.201

水层生物 pelagic organism

生活在海洋水层中(不包括接触水底)的生物。

2.202

沼泽生物 marsh organism

生活于沼泽中的生物。

2.203

漂浮生物 neuston

生活在水的最表层和表面膜上的生物。

GB/T 15919—2010

2.204

水飘生物 pleuston

生活在水-气界面,部分身体露出水面的生物。

2.205

上层生物 epipelagic organism

生活在从海洋表面到水深200 m 界面之间水层中的生物。

2.206

中层生物 mesopelagic organism

生活在海洋水深200 m~1000m 界面之间(真光层以下)水层中的生物。

2.207

深层生物 bathypelagic organism

生活在海洋水深1000 m~3000 m 界面之间水层中的生物。

2.208

深渊层生物 abyssopelagic organism

生活在海洋水深3000 m 以下水层中(不包括接触洋底)的生物。

2.209

深海动物 bathyal fauna

生活于海洋水深200 m~3000 m 之间的海底的动物。

2.210

深渊动物 abyssal fauna

生活于大洋盆地、通常在水深3000 m~6000 m之间的海底的动物。

2.211

超深渊动物 hadal fauna

生活于深海沟、通常在水深6000 m 以下的海底的动物。

2.212

喜光生物 photophilous organism

适于在光照环境里生活的生物。

2.213

嗜盐生物 halophilic organism

适于生活在高盐环境中的生物。

2.214

广深性生物 eurybathic organism

能适应生活在深度变化范围很广水层的生物。

2.215

广盐性生物 eurybaline organism

能适应生活在盐度变化范围很广水体的生物。

2.216

广温性生物 eurythermal organism

能适应生活在温度变化范围很广水体的生物。

2.217

广压性生物 eurybaric organism

能适应生活在压力变化范围很广水层的生物。

GB/T 15919—2010

2.218

狭深性生物 stenobathic organism

只适应生活在深度变化范围很狭水层的生物。

2.219

狭盐性生物 stenobaline organism

只适应生活在盐度变化范围很狭水体的生物。

2.220

狭温性生物 stenothermal organism

只适应生活在温度变化范围很狭水体的生物。

2.221

狭压性生物 stenobaric organism

只适应生活在压力变化范围很狭水层的生物。

2.222

上升流生态系 upwelling ecosystem

上升流区的生物及周围的无机环境构成上升流生态系。

2.223

涌出 outwelling

碎屑和其他有机质从河口向其他生态系统的输出。

2.224

马尾藻海 Sargasso Sea

北大西洋的一个海面漂浮大量马尾藻,面积约520万平方千米的海。

2.225

北方两洋分布 amphi-boreal distribution

某些海洋生物可同时出现在北温带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两岸水域的分布现象。

2.226

太平洋两岸分布 amphi-pacific distribution

某些北温带种仅分布于北太平洋温带区的东西两岸(亚洲和北美洲),不出现于北部的寒带区和南

部的热带区的现象。

2.227

大洋生物区系 oceanic flora and fauna

生活的盐度高而恒定,分布较为均匀,受到洋流和水深明显影响的生物区系。

2.228

海洋生物地理分布带 marine biogeographic zones

根据海洋表层年平均温度划分的生物分布带。

2.229

两极分布 bipolar distribution

两极同源 bipolarity

海洋生物中某一种或类群只分布在南北两极附近海域,而不出现在低纬度热带海洋的隔离分布

现象。

2.230

热带深潜 tropical submergence

某些广深性冷水生物,分布在南、北两半球冷水水域,也能通过赤道深层水域,呈现在南北两半球连

续分布的现象。

GB/T 15919—2010

2.231

生态阻隔 ecological barrier

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导致生殖隔离的某些生态学原因。空间上,不同的物种虽生活在同一分布区
但却居住在不同的栖息地;时间上,动物发情和交配季节不同;行为上,不同物种的两性间相互吸引力弱

或不能沟通信息等。

2.232

地理阻隔 geographical barrier

可阻止生物迁移和分散的,或将两个相邻的动物地理区(包括亚区或更细的划分)分隔开的地理

屏障。

2.233

状态转移 regime shift

由物理环境改变而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或生物生产力的长期变化。

2.234

海洋温盐环流输送带 oceanic thermohaline conveyor
belt

由于海面受热冷却不均、蒸发降水不均所产生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导致密度分布不均匀形成的热力

学海流。

2.235

stress

不利于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压力。

2.236

生物膜 biofilm

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的膜状生物群落。

2.237

生物测试 bioassay

使用生物的活细胞或活的生物体测定一种物质的活性或数量。

2.238

生态风险评估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应用定量的方法评估、预测人类活动对生物系统可能产生的风险及评估该风险可接受程度的模式

或方法。

2.239

海洋污染生物监测 biological monitoring of marine
pollution

利用海洋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来判断环境质量,为环境影响评价

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240

生物累积 bioaccumulation

污染物质随时间在生物体内累积的现象或过程。

2.241

生物污染 biological pollution

由病原微生物、霉菌、寄生虫以及某些有害生物过量生长引起的各种环境单元质量下降或失去利用

价值的现象。

2.242

生物放大 biomagnification

由生物累积增加的组织中的污染物浓度,通过食物链出现在下一营养层,最终导致顶级捕食者的污

染物浓度升高。

GB/T 15919—2010

2.243

生物富集 bioconcentration

海洋生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吸附、蓄积某种污染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种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

的现象。

2.244

bioremediation

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从而使被污染的环境能够部

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2.245

生物降解 biodegradation

有机污染物在生物或其酶的作用下分解的过程。

2.246

污染指示种 pollution indicating species

对污染反应灵敏,用来监测和评价污染状况的物种。

2.247

耐污染种 pollution tolerant species

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忍受污染物的刺激,甚至可以由于群落中其他种类的消失而发展为优势种类的

生物。

2.248

自然保护区 nature reserve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一定面积的陆域或水域划分出来,经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

管理的区域。

2.249

海洋生物泵 biological CO₂ pump

海水中的CO₂
通过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分解以及钙化作用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从表层
向深层转移并下沉到海底,从而使大气中的 CO₂ 得以进入海洋,实现海洋对大气
CO₂ 含量的调节

作用。

2.250

粒径谱 particle size spectrum

把海洋中的生物,从微生物和单细胞的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鱼类等,都视为"颗粒",并以统一的相
应球型直径(equivalent spherical
diameter,ESD)在对数粒级坐标上表示,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

形成的谱线。

注:在平衡状态下这条谱线是一条斜率很低的直线。

3 海洋微生物

3.1

海洋微生物 marine microorganism

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包括海洋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噬菌

体、衣原体、支原体等。

3.2

原核微生物 protocle microorganism

不具有核膜和有丝分裂器的完整细胞核,DNA
不形成染色体,不能进行有丝分裂而以裂殖为主的

微生物。

注:主要包括细菌、支原体和蓝藻。

GB/T 15919—2010

3.3

海洋细菌 marine bacteria

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的细菌,细胞无核膜和核仁,DNA
不形成染色体,无细胞器,属于原核微生物,不

能进行有丝分裂。

3.4

蓝藻 cyanobacteria

蓝细菌

含有光合色素-叶绿素α,并含有特有的在光合作用中起辅助色素作用的藻胆素,能进行产氧型光

合作用的细菌。

3.5

古菌 archaea

古菌界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

注1:包括生存在极端特殊生态环境中的3类不同古菌:产甲烷菌(methanogen)、极端嗜盐菌(3.16)和嗜酸嗜热菌
(thermoacidophile)。

注2:单数时英文术语为 archaeum。

3.6

浮游细菌 planktobacteria

悬浮生活在水体中的非附着性细菌。

3.7

漂浮细菌 bacterioneuston

漂浮生活在海水-空气界面环境中的细菌。

3.8

发光细菌 luminous bacteria

生活在海洋中,能够自身发光的细菌。

3.9

嗜热细菌 thermophilic bacteria

适于生长在温度条件为45℃~60℃的细菌。

3.10

嗜冷细菌 psychrophilic bacteria

适于生长在温度条件为0℃~20℃的细菌,在0℃附近能够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温度不高于15℃,

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的细菌。

3.11

嗜压细菌 barophilic bacteria

适于生长在6000 m 以下深海、高压环境的细菌。

3.12

中温细菌 mesophilic bacteria

适于生长在温度条件为25℃~40 ℃的细菌。

3.13

粘细菌 myxobacteria

原核生物中具有最复杂的行为模式和生活史,可滑行运动的单细胞 G- 杆菌。

3.14

海洋极端微生物 marine extremophiles

生活在海洋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GB/T 15919—2010

3.15

极端嗜热菌 extremethermophilic bacteria

最适生长温度在90℃以上的海洋细菌。

3.16

极端嗜盐菌 extreme halophile

最适生长盐度为15~30的海洋细菌。

3.17

中度嗜盐菌 mesohalophile

最适生长盐度为5~20的海洋细菌。

3.18

非嗜盐菌 ahalophile

在盐度低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的细菌。

3.19

耐冷细菌 psychrotrophs

最适生长温度为20℃左右,也能在0℃~5℃下缓慢生长的海洋细菌。

3.20

耐压细菌

在常压(1标准大气压)和高压(600标准大气压)下均能生长的细菌。

3.21

极端嗜压菌 extreme barophilic bacteria

生长于(700~800)标准大气压的海洋环境中,低于380标准大气压则不能生长的细菌。

3.22

海洋极端嗜冷菌 marine extreme psychrophiles

最适生长温度一般为0℃左右,高于10℃则不能生长的细菌。

3.23

海洋极端环境 marine extreme environment

普通海洋微生物不能生存的、高温、高压、高盐、高 pH、 低温等环境。

3.24

海洋真菌 marine fungus

具有真核结构、能形成孢子、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海洋生物。

注:包括海洋酵母菌和海洋霉菌。

3.25

专性海洋真菌 obligate marine fungus

来源于海洋的,只能在海洋和河口环境中生长和产生孢子的真菌。

3.26

兼性海洋真菌 facultative marine fungus

来源于陆地或淡水,但能在海洋环境中生长与繁殖的真菌。

3.27

bacterial slime

海洋细菌分泌产生的多糖类胶状物或黏液。

3.28

菌株 strain

品系

GB/T 15919—2010

由单一菌细胞分裂繁殖产生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菌细胞群。

3.29

菌落 colony

在培养基上培养生长的、来自单一菌细胞的小菌群。

3.30

小菌落 microcolony

细菌在含有营养物的固体表面附着后形成的细小菌群。

3.31

海洋病毒 marine virus

海洋环境中一类土著性的、超显微的、仅含有一种类型核酸(DNA 或 RNA)、
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

非细胞形态微生物。

3.32

恒化培养 chemostatic culture

在微生物连续培养装置中以恒定速度添加新鲜培养液和收集培养产物,使微生物生长速度维持在

稳定的对数生长期水平。

3.33

微生物污损 microfouling

微生物附着于固体表面而形成 黏膜的过程。

3.34

微生物粘膜 microbial films;microfouling slime films

在水中的物体表面由细菌、硅藻及其分泌的粘液等所形成的粘膜。

注:同义词有初期粘膜、细菌粘膜。

3.35

微生物[食物]环 microbial [food] loop

异养微生物可将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生物量,然后被微型原生动物所利用并进入经

典食物链的过程所构成的环状食物关系。

3.36

一次性培养 batch cultivation

在微生物培养中,当培养液中的培养物达到一定量时即全部采收的一种培养方法。

3.37

连续培养 continuous cultivation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连续添加培养基原料液,同时连续收集培养产物的一种培养方法。

4 浮游生物

4.1

浮游生物 plankton

无运动能力或运动能力较弱,悬浮在水层中,随波逐流的一类生物。

注:包括浮游微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三大类。

4.2

巨型浮游生物 megaplankton

体长在20 cm~200 cm之间的浮游生物。

GB/T 15919—2010

4.3

大型浮游生物 macroplankton

体长在2cm~20 cm 之间的浮游生物。

4.4

中型浮游生物 mesoplankton

体长在0.2 mm~20 mm 之间的浮游生物。

4.5

小型浮游生物 microplankton

体长在20μm~200μm 之间的浮游生物。

4.6

微型浮游生物 nannoplankton

体长在2μm~20μm 之间的浮游生物。

4.7

微微型浮游生物 picoplankton

体长在0.2μm~2μm 之间的浮游生物。

4.8

极微型浮游生物 femtoplankton

体长在0.02μm~0.2μm 之间的浮游生物。

4.9

上层浮游生物 epiplankton

生活于海洋表面至水深200 m 界面之间水层中的浮游生物。

4.10

中层浮游生物 mesoplankton

生活于海洋中水深200 m~1000m 界面之间水层中的浮游生物。

4.11

喜阴浮游生物 shade plankton

生活于海洋里光照度较弱水层中的浮游生物。

4.12

永久性浮游生物 holoplankton

真性浮游生物 euplankton

生活史中终生营浮游生活的浮游生物。

4.13

阶段性浮游生物 meroplankton ;transitory plakton

生活史中仅有某一阶段营浮游生活的浮游生物。

4.14

暂时性浮游生物 tychoplankton

假性浮游生物 pseudoplankton

在生活中有时因外界条件变化而短暂地营浮游生活的浮游生物。

4.15

网采浮游生物 net plankton

以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生物。

GB/T 15919—2010

4.16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生活于水域上层、自养性的浮游生物。

4.17

真光层 euphotic zone

海洋中光强足以支持浮游植物的生长、生殖及其呼吸,有净初级生产的水层。

4.18

补偿光强 compensation light intensity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恰与呼吸消耗相等的光照量。

4.19

补偿深度 compensation depth

浮游植物24 h
内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碳量与植物消耗量相等的深度,处于真光层的下界。

4.20

临界深度 critical depth

混合水体中产生的光合作用总生产量(从海表面到临界深度)等于同一深度层浮游植物总呼吸作用

消耗的能量的深度。

4.21

高营养盐低生产力区 high nitrate low chlorophyll

HNLC

受铁离子限制,硝酸盐浓度高但叶绿素浓度低的大洋区,包括北太平洋亚北极区、赤道太平洋区和

部分南大洋区。

4.22

同化指数 assimilation index

单位时间单位叶绿素α同化的碳量。

4.23

单周期型 monocycle

浮游生物生长繁殖所达到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高峰随环境因子的季节性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规
律,在一年中只出现一个增殖高峰的称为单周期型。

4.24

双周期型 dicycle

浮游生物在一年中出现两个增殖高峰的称为双周期型。

4.25

平面分布 horizonal distribution

浮游生物在海水平面的分布称为平面分布,它受温度、盐度、营养盐和海流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

4.26

垂直分布 vertical distribution

浮游生物在海洋中按水层深度不同垂直分布的现象。

注:垂直分布现象与水中光照深度及海水的运动等外界因子有关。

4.27

斑块分布 patchiness

浮游生物在水体的水平或垂直方向上所呈现的聚集分布现象。

4.28

昼夜垂直移动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DVM

浮游生物由于昼夜光照强度或其他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发生的昼夜上下移动。

GB/T 15919—2010

4.29

周转时间 turnover time

种群增加的生物量相当于现存量所需的时间。

4.30

倍增时间 doubling time

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种群数量加倍所需要的时间,它是现存量除以生产速率的值。

4.31

周转时间法 turnover time method

通过种群周转时间来估计产量的一种方法,用于计算处于稳定状态的种群的产量。

4.32

摄食 grazing

草食性动物对植物的摄食。

4.33

摄食者 grazer

以各种大小的浮游植物、有机碎屑和微型及小型浮游动物为食的浮游动物。

4.34

摄食率 grazing rate

浮游动物单位时间内摄食的藻类的细胞数。

4.35

过滤率 filtering rate

清滤率 clearance rate

浮游动物单位时间内过滤水的体积。

4.36

捕食率 predation rate

浮游动物单位时间内摄食动物饵料的数量。

4.37

摄入率 ingestion rate

浮游动物单位时间内所摄食的食物的重量或能量。

4.38

日粮 daily ration

浮游动物每天摄食的食物量。

4.39

滞育 diapause

昆虫和有些甲壳动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暂时性停滞状态。

4.40

夏卵 subitaneous egg

桡足类在夏季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所产的不需受精即能发育的卵。

4.41

滞育卵 diapause egg

休眠卵 dormant

桡足类在不良条件下产的,不能很快孵化,但能较长时间保持可育性以渡过条件不良时期的卵。

GB/T 15919—2010

4.42

休眠孢子 resting spore

某些单胞藻在不良环境下形成不动的处于休眠状态的孢子。

4.43

复大孢子 auxospore

经一段无性分裂之后能恢复起始大小的硅藻生殖细胞。

4.44

不应期 refractory phase

桡足类滞育卵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即使在外境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滞育卵也不孵化,但依然保持可

育性。

4. 45

可育期 competent phase

桡足类滞育卵发育的第二阶段,在这一期能于环境适宜条件下孵化。

4.46

浮游生活期 pelagic phase

生命周期中不附着于基质而悬浮在水体中生活的阶段。

4.47

藻华 algal bloom

浮游植物密度的迅速增加,由增加的繁殖作为对有利环境条件的响应所致。

4.48

赤潮 red tide

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导致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5 底栖生物

5.1

底栖生物 benthos;benthic organism

栖息于海底的生物。

5.2

底栖生物学 benthology

研究底栖生物的分类区系、繁殖发育、生长、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与功能及其与理化和生物环境条

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5.3

底栖生物带 benthic zone

海洋底栖生物分布的地带。

5.4

底栖动物 zoobenthos

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底的动物。

5.5

底栖动物区系 benthic fauna

生活于海底上、底内或接近底上的所有动物。

5.6

底栖植物区系 benthic flora

生活于海底上的所有植物,主要是海藻和底栖硅藻。

GB/T 15919—2010

5.7

底栖生物群落 benthic community

海域底上、底内和接近底上的动植物构成的生物群落。

5.8

附表底栖生物 epibenthos

生活于沉积物-水界面的生物。

5.9

底上动物 epifauna

栖息于海底岩石或泥沙沉积物表面上的动物。

5. 10

底内动物 infauna

生活在海底沉积物内的动物。

注:底内动物有两种栖息方式,沙内埋栖种和栖息于特殊巢穴或管道的穴居种。

5.11

游泳底栖生物 nektobenthos

能在近底的水层中游动,但又常在底表活动的底栖动物。

5.12

潮池生物群落 rockpool community

硬相岩岸潮池中的潮间带生物群落。

5.13

泥滩生物群落 ochthium; polochthium

潮间带软相泥滩的海洋生物群落。

5.14

冷渗口 cold seep

低温的、富含硫化物和甲烷的高盐水从海底渗出的一类特殊海洋生态环境。

5.15

海底热泉生物群落 hydrothermal vent community;sulphide
community

生活于海底热液口和冷渗口与硫氧化细菌共生,利用硫化氢、甲烷以化能合成作用进行初级生产、

制造有机物的海洋生物群落。

5.16

黑烟囱 black smoker

在海底热液口处发现的烟囱状矿物堆积。

注:现代海底黑烟囱广泛出现于大洋中脊、弧后盆地、浅海及大陆裂谷等环境,形成巨大规模的块状硫化物,并且在
黑烟囱周围发现了化能自养细菌。

5.17

长管艳虫 vestimentifera

独特地分布在热液口和冷渗口,与须腕动物相近的一类海洋蠕虫。

5.18

嗜硫生物 thiobios

嗜硫动物 sulfide fauna

小型和微型动物中很特化的一个类群,生活在沉积物的无氧还原层内,对氧十分敏感,缺乏线粒体

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在细胞内外有硫细菌共生,系专性的厌氧生物。

GB/T 15919—2010

5.19

平底生物群落 level bottom community

可在软质海底(沙底或泥沙混合底)生活的底栖生物群落。

5.20

生物扰动 bioturbation

底内动物通过运动和摄食活动对软底沉积物产生的扰动。

5.21

生物灌洗 bioirrigation

底栖生物利用上覆水对其洞穴冲洗的过程。

5.22

生物沉降 biodeposition

水层中的颗粒有机物通过滤食性底栖动物的滤食作用向海底主动搬运的过程。

5.23

生物侵蚀 bioerosion

生物在其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酸性物质对岩石的破坏。

5.24

生物污损 biofouling

生物生长在船底和水中设施的表面或内部,并对其功能的损害。

5.25

污损生物 fouling organism

生长在船底、水中设施表面或内部的生物。

5.26

附生植物 epiphytes

在其他大型植物体表面附着生长的植物。

5.27

砂面藻 episammic algae

生活在砂粒表面的藻类。

5.28

附表海藻 epontic algae

生活在海冰内的藻类。

5.29

大型底栖生物 macrobenthos

能被0.5 mm~1.0 mm 孔径的网筛截留的底栖生物。

注:主要指大型底栖动物。

5.30

大型底栖动物 macrofauna

能被0.5 mm~1.0 mm 孔径的网筛截留的底栖动物。

5.31

大型底栖植物 macrophyte;macroflora

大型肉眼可见的植物。

5.32

大型藻类 macroalgae

由固着器固着在岩石或其他基底上,体长可达1 m
以上的多细胞,有组织的藻类。

GB/T 15919—2010

5.33

小型底栖生物 meiobenthos

能通过0.5 mm~1mm 筛网孔,而保留在0.031 mm~0.063mm 网筛上的底栖生物。

5.34

小型底栖动物 meiofauna

能通过0.5 mm~1mm 筛网孔,而保留在0.031 mm~0.063mm 网筛上的底栖动物。

5.35

暂时性小型底栖动物 temporary meiofauna

个体大小处于小型生物范围的大型动物幼体阶段。

5.36

永久性小型底栖动物 permanent meiofauna

终生生活在沉积物间隙中的小型底栖动物。

5.37

微型底栖生物 microbenthos

能通过筛网孔径0.031 mm~0.063 mm 的底栖生物。

5.38

微型底栖动物 microfauna

能滤过0.031 mm~0.063 mm 孔径网筛的底栖动物。

注:微型底栖动物主要是原生动物。

5.39

微型底栖植物 benthic microphytes;microphytobenthos

分布在海底的微型藻类等。

5. 40

固着生物 sessile organism

固着在海底礁石、贝壳和其他基底上的生物。

5.41

间隙动物 interstitial fauna

栖息在水底沉积物颗粒之间的小型动物。

5.42

间隙水 interstitial water

包含在沉积物颗粒之间的水。

5.43

砂栖生物 psammon

生活在海底砂砾中的动植物。

5.44

砂面生物 epipsammon

栖息于水底沙质沉积物表面或表层的底栖生物。

5.45

砂内生物 endopsammon

栖息于水底沙质沉积物中的底栖生物。

5. 46

沉积生物 sedimentary organism

体形较小、具有坚硬的介壳、贝壳或骨骼并构成海洋生源沉积的生物。

注:主要包括原生动物的有孔虫、放射虫、鞭毛虫,软体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和硅藻等。

GB/T 15919—2010

5.47

周丛生物 periphyton

丛生于水下物体表面的生物。

注:海洋中周丛生物大多是比较大型的海藻及某些水螅虫、苔藓虫等。

5.48

钻孔生物 borer;boring organism

穿凿木船、桩柱、红树、岩石、珊瑚礁及贝壳等水域中物体并穴居其内的底栖生物。

5. 49

穴居生物 burrowing organism

在自身营造的洞穴中生活的底栖生物。

5.50

管栖动物 tubicolous animal

在自身分泌物构筑的栖管内生活的动物。

5.51

生物海岸 biological coast

在低纬度热带地区,由红树林或珊瑚礁等生物在海岸特别发育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海岸。

5.52

红树林 mangrove

在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占优势的各种耐盐的乔木和灌木。

5.53

红树林沼泽 mangal;mangrove swamp

热带和亚热带半咸水海域潮间带软底环境中,以红树植物为建群种的生物群落繁茂的沼泽。

5.54

呼吸根 pneumatophore

某些红树植物中的一种特殊的起呼吸作用的根结构。

5.55

盐沼 saltmarsh

分布在河口或海滨浅滩含有大量盐分的湿地。

5.56

海草场 sea grass bed

中、低纬度海域潮间带中、下区和低潮线以下数米乃至数十米浅水区海生显花植物(海草)和草栖动

物繁茂的平坦软相地带。

5.57

海藻床 kelp bed;sea-weed bed

中、高纬度海域潮间带下区和潮下带数米浅水区硬相海底大型海藻(褐藻)繁茂丛生的场所。

5.58

巨型海藻 kelp

生活在中、高纬度潮间带下区和潮下带的大型褐藻。

5.59

巨藻森林 kelp forest

大型褐藻占优势的底栖群落,其中植物可形成类似森林的表面林冠。

GB/T 15919—2010

5.60

叶状体 thallus

海藻无真正根、茎、叶分化的片状营养体。

5.61

固着器 holdfast

巨藻用于固着在基底上的结构。

5.62

叶片 blade

巨藻植物连接叶柄(stipe)的扁平部分。

5.63

成带现象 zonation

潮间带区植物和动物群落呈平行带状分布。

5.64

虫黄藻 zooxanthellae

行光合作用的微型生物,通常是甲藻,生活在生物的组织内(如珊瑚和软体动物体内)营共生生活。

5.65

珊瑚漂白 coral bleaching

珊瑚白化

造礁珊瑚作为对胁迫的响应失去共生藻或它们的色素或同时失去共生藻和色素而变白的现象。

5.66

造礁珊瑚 hermatypic coral

体内有共生虫黄藻、能沉淀堆积石灰质骨骼的珊瑚虫类。

5.67

非造礁珊瑚 ahermatypic coral

体内无共生虫黄藻、不沉淀堆积石灰质骨骼的珊瑚虫类。

5.68

泻湖 lagoon

部分海水被泥、沙岸或珊瑚礁所环绕而形成的出口很窄的咸水湖。

5.69

水螅 hydroid

底栖群体生活的刺胞动物,其中有些种类可产生自由游泳的水母体。

5.70

水螅型 polyp

多足体

腔肠动物水螅虫纲生活史中的一种水螅样的体型。

5.71

水母型 medusa

腔肠动物水螅虫纲生活史中出现的一种水母样的体型。

注:水母型适于漂浮生活,是腔肠动物生活史的有性世代。

5.72

水螅体 hydranth;hydranthos

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群体中,专司营养而形似水螅的个体(个员),有感觉和生殖等功能。

GB/T 15919—2010

5.73

水母体 medusoma

水螅体的相对词,是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群体中专司生殖而形似水母的个体(个员)。

5.74

生源沉积物 biogenous sediment

由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组成的沉积物。

5.75

硅藻软泥 diatomaceous ooze

至少含有30%硅藻遗骸颗粒的洋底沉积物。

5.76

有孔虫软泥 foraminiferan ooze

含有30%或更多有孔虫遗壳的洋底沉积物。

5.77

放射虫软泥 radiolarian ooze

主要成分为放射虫硅质骨骼的分布在低纬度热带海区的大洋硅质软泥。

5.78

颗石软泥 coccolithophorid ooze

钙板金藻具有的钙化小片,在大洋底部的沉积物中形成颗石软泥。

注:颗石,也称球石粒,是海洋沉积生物的主要组成者。

5.79

基底 substrate

生物赖以生活或附着其上的固体表面。

5.80

水层-底栖耦合 benthic-pelagic coupling

海洋生态系统中颗粒有机物通过生物泵、湍流和平流的输送沉降到海底表面,推动了沉积物碎屑食
物链,再经分解矿化、生物扰动、摄食、分子扩散和其他物理过程的作用,使底栖生物生产与水层生物生

产相连接、耦合的过程。

注:底栖生物系统和浮游生物系统之间的通过水层-底栖耦合进行营养物质的循环转移。

5.81

氧化还原电位不连续层 redox potential
discontinuity(RPD)layer

在海洋沉积物褐色的氧化层和黑色的还原层之间有一灰色层,即氧化还原电位快速下降的一层。
注:RPD 层的深度是探测沉积物有机质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5.82

孔隙度 porosity

表达沉积物物理性质的参数,是在沉积物总体积中间隙所占的百分比。

5.83

底栖生物拖网 benthic trawl

调查船上定性或半定量采集底栖生物的网具。

注:常用的有阿氏拖网、桁拖网、三角形拖网、双开拖网和板式拖网等。

6 游泳生物

6.1

nekton

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在水层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动的生物。

注:主要包括鱼类、头足类,某些虾类及海洋哺乳类等。

GB/T 15919—2010

6.2

虾类 shrimp; prawn

属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动物的通称,是甲壳类中经济价值最高的类群。

6.3

仔虾 post-larval

已具备幼、成虾基本形态和器官的虾类幼体发育阶段。

6.4

体长频数混合分布分析法 analysis of leng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

对没有年龄"标志"的种群(如虾类),根据群体体长频数正态分布的众数组估计"年龄"的研究方法。

6.5

cephalopod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动物的总称,身体两侧对称,分头、足(腕)、胴三部分。

注:包括乌贼(cuttlefishes)、枪乌贼(long-finned
squids)、柔鱼(squids)和蛸类(octopus)等重要经济类群。

6.6

粘性卵 viscid egg;adhesive eggs

附着性卵

卵膜遇水后表面能分泌粘液或具有胶质丝,粘着或缠绕在礁石、藻类或其他基质上的卵子。

6.7

浮性卵 pelagic eggs;buoyant eggs;floating eggs

多数种类卵内有一个或多个油球,少数种类没有油球,卵膜无粘性,悬浮于水层中的卵子。

6.8

鱼类 fishes

用鳃呼吸、以鳍为运动器官、多数披有鳞片和侧线感觉器官的水生变温脊椎动物类群。

6.9

larva fish

从卵膜中孵出到具奇鳍基本形成的个体。

注:可分为前期仔鱼(prelarva 或 yolk-sac
larva)和后期仔鱼(postlarva),前后期以卵黄吸收完毕为界。

6.10

稚鱼 juvenile

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各种器官和奇鳍和偶鳍基本形成,直至鳞片出现的个体。

6.11

中间培育 intermediate rearing

将小规格的的幼苗培育成适合放(流)养规格苗种的过程。

6.12

中上层鱼类 mesopelagic fishes

在海洋的中、上层自由栖息的鱼类。

6.13

底层鱼类 demersal fishes

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接近海底的鱼类。

6.14

河口鱼类 estuarine fishes

咸淡水鱼类 brackish fishes

栖息于河口区咸淡水水域的鱼类。

GB/T 15919—2010

6.15

溯河鱼类 anadromous fishes

在海洋中生长发育,性成熟后進入淡水水域繁殖的鱼类。

6.16

降海(河)鱼类 catadromous fishes

在淡水水域中生长发育,性成熟后到海洋中繁殖的鱼类。

6.17

洄游鱼类 migratory fishes

一年或一生中从一种生境向另一种生境进行周期性迁移的鱼类。

6.18

大洋性鱼类 oceanic fishes

长距离洄游于大洋水域的鱼类。

6.19

产卵(生殖)洄游 spawning migration

种群在性成熟过程中按一定路线向产卵场水域进行的迁移。

6.20

索饵洄游 feeding migration

种群为觅食而进行的迁移。

6.21

越冬洄游 over wintering migration

种群为觅求冬季适宜水温所作的迁移。

6.22

游泳群 school

朝同一方向以同样速度游泳的一群同种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或鲸类。

6.23

产卵场 spawning ground

海洋生物集群产卵的场所。

6.24

育幼场 nursery ground

幼体摄食发育的场所。

6.25

索饵场 feeding ground

海洋生物集群觅食的场所。

6.26

年轮 annual ring

鱼类生长过程中在鳞片、耳石、鳃盖骨和脊椎骨等上面因生长快慢不同所形成的特殊排列的年周期

环状轮圈。

6.27

副轮 accessory ring;accessory mark

因环境因子突变或生理非周期性变化在鱼类鳞片等硬组织上留下的类似年轮的印记。

6.28

年龄组成 age composition

群体中各年龄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

GB/T 15919—2010

7 渔业资源

7.1

海洋渔业 marine fishery

捕捞和养殖海洋鱼类及其他海洋经济动植物以获取水产品的生产活动。

7.2

渔业资源 fishery resources

天然水域中蕴藏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动植物。

7.3

南极烯虾 antarctic krill

栖息于南大洋水域,营浮游、群集生活的海洋甲壳类动物。

注:南极烯虾是世界上已知蕴藏量最大、以数亿吨或几十亿吨计的渔业资源。

7.4

现存量 standing crop;standing stock

在特定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的数量。

7.5

再生资源 renewable resources

可更新资源

自然过程中能重复形成的资源。

7.6

共享资源 common shared resources;shared stocks

栖息于2个以上沿海国专属经济区及公海中,有关国家均可利用的生物资源。

7.7

catch yield

从天然水域中捕捞的渔业生物的重量或数量。

7.8

补充量 recruitment

首次加入捕捞种群的个体数量。

7.9

补充群体 recruitment stock

水域中首次被大量捕捞的群体。

7.10

fishing season

某种渔业资源在渔场上群集形成可以获取较高产量的时期。

7.11

禁渔期 closed(fishing)season,prohibited season

为保护渔业资源而规定的禁止捕捞的期限。

7.12

个体绝对繁殖力 absolute fecundity

雌性个体在一个生殖季节中的产卵数。

7.13

个体相对繁殖力 relative fecundity

雌性个体单位体重或体长的产卵数。

GB/T 15919—2010

7.14

有效种群分析 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

世代分析

VPA

估算渔业种群捕捞死亡与资源数量关系的方法。

7.15

渔业资源评估 stock assessment

评价捕捞和环境等因素对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程度。

7.16

捕捞系数 catch ability coefficient

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与资源量的比值。

7.17

捕捞努力量 fishing effort

捕捞作业量

在特定的水域和时间内投入捕捞生产的作业单位数量。

7.18

捕捞强度 fishing intensity

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水域内投入作业的标准捕捞努力量。

7.19

最适渔获量 optimum yield(catch)

最佳持续渔获量 optimum sustainable yield

OY

从生物、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权衡的最合理利用渔业生物资源的渔获量。

7.20

捕捞过度 overfishing

捕捞量超过生物学或经济学的某一合理水平的现象。

7.21

补充型捕捞过度 recruitment overfishing

因捕捞造成生殖亲体不足而引起补充量下降的捕捞过度。

7.22

生长型捕捞过度 growth overfishing

造成因捕捞群体平均体重减小致世代产量下降的捕捞过度。

7.23

捕捞死亡系数 fishing mortality coefficient

瞬时捕捞死亡率 instantaneous fishing mortality rate

渔业生物种群中因捕捞引起的死亡系数。

7.24

自然死亡系数 natural mortality coefficient

瞬时自然死亡率 instantaneous natural mortality rate

由敌害、疾病、衰老等自然环境因子引起的死亡系数,其数值为总死亡系数与捕捞死亡系数之差。

7.25

成活率 survival rate

残存率

GB/T 15919—2010

给定时期或阶段内期末存活个体数与初期总个体数的比值。

注:以百分比表示。

7.26

死亡率 mortality

种群在给定时期内个体减少的数量与初期其个体总数量之比值。

注:以百分比表示。

7.27

渔业生物学测定 biological determination of fishery

对渔获物个体生物学各种性状的测量和判定。

7.28

声学调查 acoustic survey;acoustic assessment,acoustic
estimating

声学评估

用探鱼回声积分系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和资源量评估的方法。

7.29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在限定的时间内,平均一个作业单位捕获的重量或数量。

7.30

最大持续渔获量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

MSY

在不损害种群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可以持续获得的最高年渔获量。

7.31

平衡渔获量 equilibrium yield

某一捕捞强度下,渔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渔获量。

7.32

兼捕渔获物 bycatch

副渔获物

与主要捕捞对象一起捕捞的其他种类渔获物。

7.33

繁殖模型 reproduction model

亲体补充量模型 stock-recruitment model

描述种群亲体量和补充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7.34

平衡渔获量模型 equilibrium yield model

剩余产量模型 surplus yield model

描述某种渔业资源处于稳定环境中和捕捞平衡时,其资源量、平衡渔获量和捕捞力量之间关系的数

学模型。

7.35

动态综合模型 dynamic pool model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 yield-per recruitment model

描述在稳定环境中的种群,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和最初被捕捞年龄之间相互关系的

数学模型。

GB/T 15919—2010

7.36

人工繁殖 artificial propagation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亲体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受精,并使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为

苗种的过程。

7.37

海水养殖 marine aquaculture;mariculture

利用浅海、滩涂、港湾、池塘等海水水体养殖海洋水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活动。

7.38

渔业资源保护 protection of fishery resources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加强水域环境保护及其他限制措施使渔业资源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7.39

渔业资源管理 fishery resources management

国家为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维持渔业再生产能力并获得最佳渔获量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方法。

7.40

资源增殖 resource enhancement;stock enhancement

通过人工方法培育和向天然水域放流种苗,增加生物种群的补充量或移植新的种群以稳定和增加

资源数量,改善和提高资源质量。

GB/T 15919—2010

延伸阅读

更多内容 可以 GB-T 15919-2010 海洋学术语 海洋生物学. 进一步学习

联系我们

DB3707-T 082—2023 农村人居环境管护规范 潍坊市.pdf